第一次參加家長會,幼兒園的老師說:「你的兒子有多動症,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座不了,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。」
回家的路上,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麼,她鼻子一酸,差點流下淚來。
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,惟有他表現最差;惟有對他,老師表現出不屑。
然而她還是告訴她的兒子:「老師表揚你了,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,現在能坐三分鐘了,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,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。」
那天晚上,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,並且沒讓她餵。
兒子上小學了。
根據PLOS One最新一期發行的期刊,因刺激某人減肥而說人胖,適得其反。
這項研究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醫藥學院,由2006年到2011年參與全美健康與退休研究的受訪者中,找出逾6000人,了解那些已經肥胖與面臨肥胖名詞歧視者的差異。
參與研究者以身體質量指數(BMI)30為分界,分為肥胖與不肥胖兩組;至於肥胖名詞歧視,則是由參與者每天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經驗而分類。
研究結果顯示,面臨肥胖名詞歧視的受訪者,有2.5倍的機率比一般受訪者更容易發胖;至於種族、性別等其他條件,在過去4年來與肥胖沒有直接關係。
研究報告指出,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肥胖名詞的歧視與污衊、與食量變大有關,這有可能是身體機能,也有可能是對於肥胖歧視的沮喪所造成的身體反應。
報告指出,研究結果符合邏輯,因為以胖子或肥豬稱呼別人,可能會使人喪失健身的動力,同時還可能引發問題飲食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