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篇讓中國式/香港式震教育撼的文章

2010
08.11

一篇讓中國式/香港式教育震撼的文章

10歲的孩子被送進了美國學校,上英文課,老師佈置的作
業是寫論文,題目居然大得沖天:《我怎麼看人類文化》;
上歷史課,老師讓孩子扮演總統顧問,給國家決策當高參;
在中學的物理課上,作業竟然是一個市政研究專案城市照明
系統的佈局;而道德教育,居然是從讓孩子們愛護小動物開
始。

沒有統一的教科書,沒有統一的考試,沒有對學生的三六九
等的分類排位。這就是呈現在一個中國記者眼前的美國教育
。面對與中國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,種種的疑慮、困惑接
踵而至,美國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?沒有殘疾的孩
子,只有殘疾的教育。這究竟是教育學者的危言聳聽,還是
對人與教育之間客觀規律的深刻認識?

我們中國人是否認真反省過我們的教育?我們中國的教育有
缺陷嗎?如果有,在哪里?我們這樣一個正在全面謀劃自己
未來前程的民族,應該怎樣審視我們為孩子們提供的教育環
境?

美國小學給10歲的兒子留的作業是寫一篇論文,題目嚇我
一跳:《中國的昨天和今天》。學習二戰史,美國老師竟然
讓10歲的孩子回答這樣的問題: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
級顧問,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麼意見?種種不可思議
的事情,種種躲閃不開的衝突與思考,我由此遭遇美國教育

當我牽著10歲的兒子登上中國東方航空公司飛往美國洛杉
磯的班機時,心中就充滿了疑惑:我不知道在孩子這麼小的
年齡就把他帶到美國去,是不是一個失策?一位朋友的勸告
還響在耳邊:最少應該讓孩子在中國接受完基礎教育再到美
國,因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是最完整、最系統的。多少專家也
認為,美國的高等教育很出色,而基礎教育絕對不如中國扎
實。

直到我把兒子送進了那所離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的時候,內
心的憂慮終於得到證實: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校啊!學生可
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,每天在學校最少讓學生玩兩個小時,
下午不到3點就放學回家,最讓我開眼的是兒子根本沒有教
科書!那個金髮碧眼的女教師弗絲女士看了我兒子帶去的中
國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本後,溫文爾雅地說:我可以告訴你
,6年級以前,他的數學是不用再學了!面對她那雙充滿笑
意的藍眼睛,我就像挨了一悶棍。一時間,真是懷疑把兒子
帶到美國來是不是幹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。

日子一天天過去,看著兒子每天背著空空的書包興高采烈地
去上學,我的心就覺得沉甸甸的。在中國,他從一年級開始
,書包就滿滿的、沉沉的,從一年級到四年級,他換了三個
書包,一個比一個大,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。而在美
國,書包裏沒了負擔,孩子精神上就更鬆快了,這能叫上學
嗎?一個學期過去了,把兒子叫到面前,問他美國學校給他
最深的印象是什麼,他笑著送給了我一個字正腔圓的答案:
自由!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。

此時,真是一片深情懷念中國的教育,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
了為什麼中國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奧林匹克學習競賽的金
牌。不過,事已至此,總不能再把他送回國去呀?也只有聽
天由命了。

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,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,放學之後也不
直接回家了,而是常去圖書館,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
。問他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,他一邊看著那些借來的書一
邊打著電腦,頭也不抬地說:作業。

作業?我忍不住湊過去看,兒子打在電腦螢幕上的標題是:
《中國的昨天和今天》。這是一個小學生的作業?這樣天大
的題目,即便是博士,敢去做嗎?於是嚴聲厲色地問兒子這
是誰的主意,兒子坦然相告: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國家,讓每
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。要求概括這
個國家的歷史、地理、文化,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,說明自
己的看法。

我一時語噎:真不知道讓一個10歲的孩子去運作這樣一個
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幹的工程,會是一種什麼結果?偌大一個
中國,它的地理和文化,它的歷史和現狀,一個10歲的孩
子能說得清麼?我只覺得一個10歲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
知天高地厚,弄這些大而無當的東西,以後恐怕是連吃飯的
本事也沒有了。

過了幾天,兒子完成了這篇作業。沒想到,列印出的是一本
20多頁的小冊子。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,從絲綢之路到
五星紅旗……熱熱鬧鬧。我沒讚揚,也沒評判,因為我自己
有點發懵,一是我看到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,二是
在文章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。我想,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後才
使用的寫作論文的方式,那時,我30歲。

不久,兒子的另一個作業又來了。這次是《我怎麼看人類文
化》!如果說上次的作業還有邊際可循,那這次真可謂是不
著邊際了。

兒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:餃子是文化嗎?

餃子?文化?我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回答。為了不誤後代,我
只好和兒子一起查閱權威的工具書。真是沒少下功夫,我們
總算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反復複的折騰
,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電腦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。我看他
那專心致志的樣子,不禁心中苦笑,一個小學生,怎樣去理
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?但願
我這個虎頭虎腦、從來就對吃興趣無窮的兒子,別只是在餃
子、包子上大作文章。

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,很快就把文章做出
來了,這次列印出來的是10頁,又是自己設計的封面,文
章後面又列著那一本一本的參考書。

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說:你說什麼是文化?其實特簡單就是人
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。那自信的樣子,似乎他發現了別
人沒能發現的真理。後來,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,
上面有老師的批語:我佈置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
眼界,活躍思維,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,往往是我進入了我
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。

沒有評價,既未說對,也沒說不對。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
思,兒子說,老師沒為我們驕傲,但是她為我們震驚。

是不是?兒子反問我。

我無言以對。心中始終疑疑惑惑:弗絲老師希望他們進入什
麼境界?

兒子6年級快結束的時候,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
二次大戰的問題。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?你認為納
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?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
,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麼意見?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
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?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
好辦法是什麼?……

如果是兩年前,見到這種問題,我肯定會抱怨:這哪是作業
,這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!而此時,我開始對美國
的小學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。老師正是在是通過這些設問
,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,引導孩子們去關注
人類的命運,引導孩子們學習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問題的方
法。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,它的答案,有些可
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。

看著12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致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
樣子,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戰史的情景:按照年代、事件
死記硬背,書中的結論,有些明知迂腐也當成聖經去記,不
然,怎麼通過考試去奔光明前程呢?此時我在想,我們在追
求知識的過程中,重複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於自己的思考
。而沒有自己的思考,就難有新的創造。

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,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電腦和
縮微膠片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了。有一
天我們倆為獅子和豹的覓食習性爭論起來,第二天,他就從
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介紹這兩種動物的錄
影帶,拉著我一邊看,一邊討論。孩子面對他不懂的東西,
已經知道到哪里去尋找答案了。

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審視美國的小學教育。我發現,美
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,
但是,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
的知識的海洋,他們要讓孩子知道,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
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;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
公式和定理,但是,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
問題,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;他們從不
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,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
一切努力,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,去保護和激
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欲望和嘗試。

Tags: , , ,

Your Reply